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人類腸道之中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會增加能量的收割的能力。

人類腸道之中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會增加能量的收割的能力。
人類的腸道是一個豐富的微生物的生態體系,人類的腸道之中包含有大約100(1014)兆個微生物,它們集體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比人類全部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要多100倍。
人類腸道之中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會增加能量的收割的能力。
人類腸道之中寄居了巨大數目的微生物的集合,它們提供了人類重要的代謝的能力,它們俱有能夠從無法被人類消化的食物之中的纖維聚多糖體粹取能量的能力。
人類腸道之中寄居了巨大數目的微生物,人類腸道之中寄居了非常多樣性的微生物社群,它們對人類的健康幸福俱有非常多數的重要的功能。這些微生物生態體系的重要功能包括幫助人類抵抗病源菌、幫助人類營養的處理、血管新生的刺激、人類腸道的免疫反應的調控、脂肪貯存的調控。
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集團是一個調控脂肪貯存的重要的環境因素。
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集團形塑人類腸道的免疫反應。
我們人類是人類全部的細胞和人類身體上和身體中集體的微生物集合而成的超級的生物體,具有巨大的新陳代謝的多樣性和能耐能力。
人類的腸道是一個豐富的微生物的生態體系,人類的腸道之中包含有大約100兆(1014)個微生物,它們集體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比人類全部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要多100倍。
生態和演化的力量形塑人類的腸道之中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
目前地球上大約有65億人口,所以總共全體人類的腸道之中微生物的總數目大約有 1023–1024個微生物。
每一西西腸道的內容物中大約含有1011–1012個微生物細胞。
而地球上海洋之中估計大約有1029個微生物細胞。
這個數目比全體人類的腸道之中微生物的總數目大約有 1023–1024個微生物,還要多105
10的5次方105。
我們出生的時候腸道之中是無菌的,所以我們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一定是從外在的環境中的微生物,移居寄宿到我們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集團人類的腸道之中,形成我們人類腸道之中的微生物集團。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集團包含有大約100(1014)兆個微生物,它們集體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比人類全部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要多100倍。
我們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主要有兩種細菌,它們是Bacteroidetes and Firmicutes。
我們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群體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和穩定的自然的生物反應器。

人類的腸道是一個豐富的微生物的生態體系

人類的腸道是一個豐富的微生物的生態體系,人類的腸道之中包含有大約100(1014)兆個微生物,它們集體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比人類全部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要多100倍。
人類腸道之中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會增加能量的收割的能力。
人類腸道之中寄居了巨大數目的微生物的集合,它們提供了人類重要的代謝的能力,它們俱有能夠從無法被人類消化的食物之中的纖維聚多糖體粹取能量的能力。
人類腸道之中寄居了巨大數目的微生物,人類腸道之中寄居了非常多樣性的微生物社群,它們對人類的健康幸福俱有非常多數的重要的功能。這些微生物生態體系的重要功能包括幫助人類抵抗病源菌、幫助人類營養的處理、血管新生的刺激、人類腸道的免疫反應的調控、脂肪貯存的調控。
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集團是一個調控脂肪貯存的重要的環境因素。
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集團形塑人類腸道的免疫反應。
我們人類是人類全部的細胞和人類身體上和身體中集體的微生物集合而成的超級的生物體,具有巨大的新陳代謝的多樣性和能耐能力。
人類的腸道是一個豐富的微生物的生態體系,人類的腸道之中包含有大約100兆(1014)個微生物,它們集體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比人類全部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要多100倍。
生態和演化的力量形塑人類的腸道之中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
目前地球上大約有65億人口,所以總共全體人類的腸道之中微生物的總數目大約有 1023–1024個微生物。
每一西西腸道的內容物中大約含有1011–1012個微生物細胞。
而地球上海洋之中估計大約有1029個微生物細胞。
這個數目比全體人類的腸道之中微生物的總數目大約有 1023–1024個微生物,還要多105
10的5次方105。
我們出生的時候腸道之中是無菌的,所以我們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一定是從外在的環境中的微生物,移居寄宿到我們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集團人類的腸道之中,形成我們人類腸道之中的微生物集團。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集團包含有大約100(1014)兆個微生物,它們集體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比人類全部的基因體之中的基因數目要多100倍。
我們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主要有兩種細菌,它們是Bacteroidetes and Firmicutes。
我們人類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群體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和穩定的自然的生物反應器。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鈣離子是一個多彩多姿的信息帶者,它調節細胞活動的許多面項,例如受精作用來創造新生命以及程式化的細胞死亡(細胞凋亡)來終止生命。

鈣離子是一個多彩多姿的信息帶者,它調節細胞活動的許多面項,例如受精作用來創造新生命以及程式化的細胞死亡(細胞凋亡)來終止生命。
鈣離子的動態的平衡恆定狀態是嚴格地離子通道、唧筒、交換器等當作鈣離子進入和釋出的門徑所控制。所以說鈣離子是具有多彩多姿的性質和全面性的細胞內的信息傳信使者,鈣離子是决定生命起始生死凋亡的物質。
電位管控的鈣離子通道誘發細胞內鈣離子的流入,對在大腦、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內分泌腺體等組織中的可激活的細胞的生理功能是絕對重要的。這些細胞膜的蛋白質轉譯細胞膜去極化的信息,成為在細胞質中鈣離子濃度很快的局部的增加,因此誘發導致諸如可激化性、胞外突作用、收縮、移動和基因轉錄等関鑑的生理事件。
鈉離子/鈣離子交換器是一種胞漿膜中跨細胞膜的蛋白質,它包洆在調控鈣離子的動態的平衡恆定狀態中。它是低親和性和高容性的產生電位的反抗輸送器,它耗用向內方向的鈉離子的差距,將鈣離子逆著濃度的差距排出到細胞膜外面。有兩種鈉離子/鈣離子交換器,一種是與鉀離子不相關的,另外一種是在交換鈉離子的同時將鉀離子和鈣離子一起輸送出去細胞膜外面。
細胞膜上的鈣離子ATP解離酶是一種高親和力的系統,它維持所有的有核細胞的細胞內胞漿中的游離的鈣離子濃度在一個適當的低的濃度。它主要是受到與calmodulin的相互作用所調控。
鈣離子是一種在細胞的胞漿中的很重要的信息傳信分子,它在細胞中的其他部也扮演信息傳信分子的角色,例如在網狀內質系統中游離的鈣離子濃度的波動起伏,可能影響許多網狀內質系統的功能,包括蛋白質和脂肪的合成、chaperone的相互作用、誘導產生網狀內質系統壓力、以及細胞凋亡。改變網狀內質系統管腔中鈣離子濃度也衝擊網狀內質系統與細胞核、細胞膜以及粒腺體之間的溝適。因此鈣離子在網狀內質系統中扮演重要的信息傳信者的角色。

匯聚科技(convergence technology)-NBIC(nano-bio-info-congo)中的神經科技(neurotechnology)正在型塑人類社會(society)企業(business)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ics)和文化(culture)。

匯聚科技(convergence technology)-NBIC(nano-bio-info-congo)中的神經科技(neurotechnology)正在型塑人類社會(society)企業(business)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ics)和文化(culture)。
神經科技(neurotechnology)的擴散將人類社會引領到一個新的社會形式,它就是後工業(postindustrial)後資訊(postinformational的神經社會(neurosociety)。
信任(trust)和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good social relationship)是人類生活幸福快樂(happiness)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收入和財富的多寡。摧產激素(oxytocin)是信任幸福快樂和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的荷爾蒙(hormone)。

填補真空

填補真空
當世界無法被往回推回來時,我們應該我們一定要做什麽事情。
我們要檢查檢驗我們自己的偏見。
我們要測試試驗我們的假定。
我們要做出根據情報的和合理的理性的預測。
我們要:
分享
擴展
清楚地思考
創造性地思考
批判性地思考
關鑑性地思考
設計
架構
討論辯論
調和一致
統合整合
組織
接優先順序處理
當我們將所有問題一起思考時,我們便能夠建立一個問題的真實的實際的圖像,當我們清楚地思考,我們便能對目前的情況和可能產生的後果和結果做出更合理理性的假設。
複雜問題是不確定的因為它們不能提供我們決策所需所依據的可以信賴的量化的資料。
有一個堅實的證據的真空是我們如同人類的決策者一樣我們常常倉促從事進入我們最麻煩的弱點:偏見偏差、系統性的錯誤、過度簡單化、突然的迅速判斷、短視、意願式的思考等等。
雖然我們決不會從我們的思考完全地演練我們的展示,藉著瞭解我們如何工作運作,藉著從事一個具思考性的和真誠的探索的過程,我們便能夠開始瞭解這些弱點並且將它們的影響降至最少。

佛學和生命的量子理論(The quantum theory of life and Buddhism)

佛學和生命的量子理論(The quantum theory of life and Buddhism)
意識是一種覺知,意識是一種不能分化的能量,意識覺知要能表現出來,必須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的刺激之一相接觸。
物質的身體也括六種感覺器官,它們各別地感知宇宙的萬象。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
六塵+六根+六識=十八界。根+塵+識=觸。
根、塵、識相接觸才能將意識、覺知的不能分化的能量在宇宙中顯現表現出來。宇宙萬象是意識在時空中運轉運作轉化物質能量信息,量子躍進、演化進化、躍昇聖神功化的呈現結果。
宇宙、自然、生態、生命萬象都是透過量子時空、量子效應而完全地互相連接、相互聯結。
物質是一種可以分化的能量表現。這種形式的能量能夠直接地被感知,對每一個人而言,物質是由物理的身體所呈現。宇宙和人類身體的物質的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的特質是地堅水濕火熱風動。另外還有一種包含無限可能和無窮潛能的空,它是量子真空、量子虛空。
宇宙是一個動態的能量信息的網絡,宇宙由三種不同形式的能量組成,人類身體同樣也是由相同的三種形式的能量組合而成。
這三種不同形式的能量是L1)自由能量(free energy)(2)力量(forces)(3)物質(matter)。
自由能量是一種純粹的精純的不能再分化的能量,這種能量不能直接或間接被感知,這種精純自由不能分化的能量存在於人體中是一種意識。
力量是一種可以分化的能量,它是由物質的運動所產生。它也會造成物質的運動。這種力量存在於宇宙中的有(1)電力(2)磁力(3)重力(4)強作用力(5)弱作用力。這些力量是以能量場存在於宇宙中能夠間接地被感知被偵測到,它們都有各別的載力粒子存在作用。
思想的力量存在於下意識中的能量,下意識的能量力量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的事件。種下意識潛意識的思想能量力量將所有的人類和所有的宇宙中的事件連聯結在一起。
佛學是一種宇宙自然生命的量子理論,它有博大精深的量子基礎。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一種量子效用、量子現象、量子特性。這是一種量子疊置、量子重置、量子糾纏、量子凝聚、量子統一連貫性、量子共振、量子穿隧、量子不確定、量子可能性、量子波粒雙重性、量子信息、量子運算、量子超絃、量子超對稱,矛盾、對立、衝突、相生相兢、溝通協調、合作競合、统合整合所呈現、顯現、表現的現象結果。
佛學可以闡釋多重多維多向度的浩瀚宇宙。
生命是虛空中突現的偶然,神佛菩薩是量子躍昇聖神功化的必然。

佛學和生命的量子理論(The quantum theory of life and Buddhism)

佛學和生命的量子理論(The quantum theory of life and Buddhism)
意識是一種覺知,意識是一種不能分化的能量,意識覺知要能表現出來,必須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的刺激之一相接觸。
物質的身體也括六種感覺器官,它們各別地感知宇宙的萬象。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
六塵+六根+六識=十八界。根+塵+識=觸。
根、塵、識相接觸才能將意識、覺知的不能分化的能量在宇宙中顯現表現出來。宇宙萬象是意識在時空中運轉運作轉化物質能量信息,量子躍進、演化進化、躍昇聖神功化的呈現結果。
宇宙、自然、生態、生命萬象都是透過量子時空、量子效應而完全地互相連接、相互聯結。
物質是一種可以分化的能量表現。這種形式的能量能夠直接地被感知,對每一個人而言,物質是由物理的身體所呈現。宇宙和人類身體的物質的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的特質是地堅水濕火熱風動。另外還有一種包含無限可能和無窮潛能的空,它是量子真空、量子虛空。
宇宙是一個動態的能量信息的網絡,宇宙由三種不同形式的能量組成,人類身體同樣也是由相同的三種形式的能量組合而成。
這三種不同形式的能量是L1)自由能量(free energy)(2)力量(forces)(3)物質(matter)。
自由能量是一種純粹的精純的不能再分化的能量,這種能量不能直接或間接被感知,這種精純自由不能分化的能量存在於人體中是一種意識。
力量是一種可以分化的能量,它是由物質的運動所產生。它也會造成物質的運動。這種力量存在於宇宙中的有(1)電力(2)磁力(3)重力(4)強作用力(5)弱作用力。這些力量是以能量場存在於宇宙中能夠間接地被感知被偵測到,它們都有各別的載力粒子存在作用。
思想的力量存在於下意識中的能量,下意識的能量力量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的事件。種下意識潛意識的思想能量力量將所有的人類和所有的宇宙中的事件連聯結在一起。
佛學是一種宇宙自然生命的量子理論,它有博大精深的量子基礎。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一種量子效用、量子現象、量子特性。這是一種量子疊置、量子重置、量子糾纏、量子凝聚、量子統一連貫性、量子共振、量子穿隧、量子不確定、量子可能性、量子波粒雙重性、量子信息、量子運算、量子超絃、量子超對稱,矛盾、對立、衝突、相生相兢、溝通協調、合作競合、统合整合所呈現、顯現、表現的現象結果。
佛學可以闡釋多重多維多向度的浩瀚宇宙。
生命是虛空中突現的偶然,神佛菩薩是量子躍昇聖神功化的必然。

意識是一種覺知(CONSCIOUSNESS IS AWARENESS),

意識是一種覺知(CONSCIOUSNESS IS AWARENESS),
覺知創造產生生化物質(AWARENESS CREATE BIOCHEMISTRY)。
大腦中的機制(mechanism of brain),可以解釋為什麽改變精神的聚焦焦點(changing mental focus)的靜心靜思冥想禪定(mediation),能夠產生對情緒心情心境(mood)和新陳代謝(metabolism)重大的效用。
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希望(hopefulness)
繁榮昌盛(prosperity)智慧(wisdom)內心的平靜(inner peace)
MENTAL FOCUS-MEDIATION-MECHANISM OF BRAIN-MOOD&METABOLISM EFFECTS。

意識確定我們的存在和真實。

意識確定我們的存在和真實。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愛與感恩

敬畏是組構智慧的基本要素。

敬畏是組構智慧的基本要素。
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是組成建構智慧的基本要素。面對生命、自然、生態、宇宙、星塵,我們人類大腦、身體、行為、心智在內在外在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下,所產生的起心、動念、造作對基因的表現所引起誘發的行為、行動,所能達到的宏觀、巨觀、介觀、微觀的各領域和各塲域仍然極微有限。集全人類大腦、身體、行為、心智與內在外在環境互動交互作用,所誘發起始的基因表現的總體能力、能耐,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工藝,智能、智慧所能達到觸及的生命的領域,所能了解、區別、了別的生命、生態、自然、宇宙、生命的奧秘可說是極微渺小,所知所能極其有限甚至不知無知。所以面對生命、生態、自然、宇宙,我們應該抱持的態度是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與智慧,這樣才能在內在外環境巨變、變動、變化、變遷中真實實在地面對、接受、忍受每一個事件、事情、事實所發生的問題,才能處理解決問題。

敬畏是組構智慧的基本要素。

敬畏是組構智慧的基本要素。
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是組成建構智慧的基本要素。面對生命、自然、生態、宇宙、星塵,我們人類大腦、身體、行為、心智在內在外在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下,所產生的起心、動念、造作對基因的表現所引起誘發的行為、行動,所能達到的宏觀、巨觀、介觀、微觀的各領域和各塲域仍然極微有限。集全人類大腦、身體、行為、心智與內在外在環境互動交互作用,所誘發起始的基因表現的總體能力、能耐,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工藝,智能、智慧所能達到觸及的生命的領域,所能了解、區別、了別的生命、生態、自然、宇宙、生命的奧秘可說是極微渺小,所知所能極其有限甚至不知無知。所以面對生命、生態、自然、宇宙,我們應該抱持的態度是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與智慧,這樣才能在內在外環境巨變、變動、變化、變遷中真實實在地面對、接受、忍受每一個事件、事情、事實所發生的問題,才能處理解決問題。

新文明的曙光

新文明的曙光
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必將更加燦爛輝煌
中國跳躍式的發展模式也可提供給開發中國家一個新的希望
十三億人口的國家在低成本高科技的平台上全力發展經濟
國家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簡易的方法迅速改善人民的生活

新奇新穎──精靈──神經新生效應(novelty-numinosum-neurogenesis effect,NNNE,3 N EFFECT)

新奇新穎──精靈──神經新生效應(novelty-numinosum-neurogenesis effect,NNNE,3 N EFFECT)
人類意識的主觀的經驗,自由意志的覺知,行為和社會動力學都會調控基因的表現。
新奇新穎──精靈──神經新生效應:
意識高度地激勵狀態,能夠開啓和聚焦在我們每一天創造性的工作的基因的表現、蛋白質合成、神經傳導物質和神經新生以建構創造優質的大腦。
在藝術、文化的儀式、人道、科學中的活動依賴的創造性的經驗和每天生活的頂好的經驗都是新奇新穎──精靈──神經新生效應的表徵。
所有創造、歡喜、幽默、令人振奮的驚奇、敬畏以及精靈的特殊的感覺-魅力、神秘、驚人的經驗都與立即早期的基因表現、行為情況相関的基因表現、活動依賴的基因表現、神經新生、治癒、自我實現相關聯。
基因表現的精神生物學將意識、選擇、文化、人道、藝術、科學、基因表現、神經新生、精神心理治療和治癒等融合在一起。

業力和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真義

業力和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真義
古老的西藏智慧,人類所有的努力,包括商業活動,都是為了富裕自己的生命,達到自我內在與外在的豐盈,經常保持身心靈的健康享受豐盈富裕,擴大豐盈富裕的生命效益與效能。古老佛教義理教導內聖外俗的生活的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賺錢。第二個原則是我們應該能夠享用金錢。第三個原則是一個人應該能在最後回顧自己的事業時,告訴自己這些年來的經營是有意義的要用乾淨誠實的方法賺錢,清楚了解錢的源頭,才能取之不盡,用健康的態度看待擁有金錢財富的事實,將賺錢變成修行的一部分,保持身心靈的健康創造財富享用財富,人生都會有個盡頭,回顧自己的人生事業經營,留下有意義的永恆典範。
當和尚遇到鑽石
麥可˙羅區格西揭示致富之道是智慧的來處,是稱為「尊貴能斷的金剛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這是一本遠古的典籍,源自於慈悲之道的教法,是依本教導圓滿智慧的經典,一本充滿佛教智慧的古老經典「金剛經」。麥可引用「金剛經」及邱尼來喜得拉普喇嘛「通往自在之道上的陽光」,說明如何運用代表萬物潛能的金剛奧妙智慧,獲致事業及生命的成功。
鑽石是宇宙中最堅硬的物質,金剛就是鑽石,萬物潛能似金剛,純鑽最接近完全透明的物質,這就是完全純淨事物的本質。成功的潛能,充斥於我們週遭的人事物中,我們卻經常看不見,「金剛經」的目的,就是教我們看見這份成功潛能的方法,看見萬物生命成功潛能,如能駕馭得當,便會獲致個人與事業成功的源頭。萬物最高本質終極自性,終極真實,無物不具,萬物的潛能是潛藏在任何物質裡的能量,我們要用心體會思考,才能明白萬事潛能絕對終極自性,要用心靈的眼光,才能親眼直接目睹,這需要修練甚深禪定。事物運作的秘密,獲致成功的祕密都很深奧,要用心體會思考理解,用心靈的眼睛去看,才能親眼目睹,眾生眾緣合和而生的終極潛能。
金剛經所言含有萬物運行法則,是世上稀有珍貴的智慧,這部經典教導人們,找到眾生受苦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出離世間才能夠學習如何服務眾生,我們必須服務眾生,為了服務眾生,我們必須置身於滾滾紅塵之中,這些都是從自信,智慧慈悲中發出的言語,讓人們得以在生命中受用,教生命有了意義。
創新與效率是一種生活方式,商業更需要創新和效率,商人深思熟慮,精力充沛為人仔細,具有深刻的洞見,若非如此便無法在商場上生存,最偉大的商業,家具有最深刻的內在能力,可望真正的具有邏輯的精神生活,他們要求方法以及清晰可見的結果,他們知道世俗能給予甚麼,也知道他不能給予甚麼,金剛經的智慧,可以利益眾生,對於從商也大有利益,它是為商人量身訂做的方便法門,使用古老佛教智慧,經營人生,經營事業,達成現代生活的目標。
「金剛經」所謂的「空」是萬物潛在的無限的可能,是圓滿智慧,是獲致成就成功的秘訣,圓滿智慧是萬物潛能的關鍵。相同行動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空」的含意是萬物潛能的境界,所有的事務都有利有弊,有好有壞,是好是壞,全憑個人觀點,諸法皆空,法意指事物,萬事萬物皆空幻不實,不斷變異改變,但是萬事、萬物皆具無限潛能,皆有無限可能。這是事物不變不易之理。面對變異、改變、挑戰,只要無有恐懼,必能做出抉擇,掌握機會,獲致成功。
改變change-──>挑戰challenge──>抉擇choice──>機會chance
我們行動(身)說話(語)甚或思考(意)的時候,就植入了銘印,也就植入了一顆身語意的種子,我們在我們的心田植入了一顆心念的種子,那顆心念的種子的名字叫做希望、動機,起心動念的動機,是決定銘印深淺、強弱的最重要因素,另外情緒也決定銘印的深淺強弱,行動對象所面臨的環境,情勢、情境也是決定銘印強弱深淺的重大因素。
我們能夠如同蓮花一般,從唯一能夠滋養它的爛泥和垃圾中亭亭而立,我們能夠接受生命中的苦痛與混亂,在苦痛和混亂之中成長茁壯,進而成為稀世珍寶,一個真正智慧慈悲的人。行善作惡的方式也影響了心念心智之銘印的強弱深淺。執著專注、重複學習、練習、習慣等也影響銘印的作用。業即行為,有身的行為、語的行為、意的行為,即身業、語業、意業,每一種行為有善、惡、捨之分,它就是心之銘印,就是身語意的種子,是一切意識、潛意識、無意識、前意識後意識經由眼耳鼻舌身意,接受色聲香味觸法的刺激,在大腦的神經元細胞間的突觸,產生電化學和磁化作用的結果。業力是大腦、身體、心智,起心、動念、造作,大腦身體心智,在時空中運轉、運作、轉化物質、能量、信息,所有心念、行為、行動的總和。
我們看待事務的方法其實源自我們本身,事物的好壞並非源自本身,而源自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源自我們的心智(mind),源自我們的觀感意識。
心的銘印(imprint)即「業」的真實意義,心智、意識、心識的概念,心識、心智的範圍經由推理、記憶、意志、想像、聯想、創造、發明、直覺等媒介,意識已經遠遠穿越了身體和腦的束縛,到達你身處之地之外的另一個處所和空間。把心智看作一塊非常敏感的油灰,它清澈透明不具實體,心智的油灰具有另一個有趣的特質,它紀錄了你生命的最初時刻,直到生命的最終時刻,他的長度包括了過去的生生世世(前意識),以及未來的生生世世(後意識),他的長度隨著時間延展,隨著時空變化而擴展。
學習是一種蓄意植入銘印的過程,我們極少思考心理心智銘印的過程是如何運作,但我們都相信心理、心智、銘印的概念,這些「好」「壞」感受的銘印,銘印有三種不同的植入方式,即身口意的植入方式。無論何時何地當反應誘發大腦神經元間的突觸,產生結構功能和變化這些信息傳至神經元的細胞核和腺粒體的DNA中,激活DNA轉錄成RAN再轉譯成胜肽、蛋白質,將信息轉化成電化,電磁的能量的形式,最後以胜肽、蛋白質等物質的形式存放於突觸中形成記憶,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內顯性的記憶、外顥性的記憶等,信息以物質的行式貯存形成記憶,記憶不斷的存放提起,喚回形成經驗,經驗不斷地重複行動作為,行為實行等匯集成習慣,經驗習慣,行為以神經迴路,神經模式神經形式,存在於大腦的各個不同的區域,腦中的神經元細胞間的聯結接觸就愈綿密,接觸點愈多,接觸點上的生化接受器愈多愈密,其接觸聯結的強度愈強,它的作用愈快愈大,形成一個正向的回饋迴路,這就是神經可塑性的基礎,過去、現在、當下、未來的所有心智活動,起心、動念、思考、學習、記憶、觀點、觀念、想法、活動、行為、習慣等一切心智活動。心智在時空的環境中,運轉物質、能量、信息的所有結果,都會存入大腦的腦神經元間的細胞突觸當中,形成心智心識的大集合。所有億兆神經細胞的聯結作用,轉化運轉的次數,和己知宇宙中所含的星辰粒子數目相當,所以心智的能量及散發出的信息可以穿越時空,貫穿宇宙真是無窮無盡,無限可能,不可思議,令人驚奇有如魔力一般,一切心智活動,在時空中運轉轉化物質、能量、信息的結果,都會植入大腦心智當中,都會在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合成的八識,八識當中與聲光化電磁能,生物能宇宙能互相再起作用,這一切心智作用活動的結果,所產生的意念、行為、經驗、習慣、行動的總和,大腦身體心智起心動念造作,就是心智的銘印的總和,它們就是業力,它可以物質、能量、信息的形式存在大腦心智之中,但大部都以具有能量的信息存在於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當中,具有能量的信息是有活力的是會起強力作用的,同時具有信息的能量是有方向的有目標的,所以它會牽引我們的能量和物質,往信息所指揮的方向轉化運轉,運行運作,永遠在無窮的宇宙時空中起作用,這就是業力的作用,業力是宇宙中作用力最強的一種含有信息的能量,也是具能量的信息,所以它也服膺宇宙運行的所有法則,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物理法則與定律,以及宇宙運行法則中最普遍的法則之一的因緣果法則,因緣果報法則,簡化為因果法則,也就是因緣果報,由業力所主宰,有果必有因和緣,有因可以不一定有果,可以以永恆不變的狀態存在著,有因如果沒有緣起作用,則不一定會有果,相同的因會因因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緣起作用,因此會產生不同的果的可能,因此緣起作用,會產生不同的果的可能,因此佛教金剛經的古老智慧,強調緣起緣滅,眾生乃因緣和合而成,乃業力的緣起作用所致。
每一種事物都蘊含了無限潛能,一種成就各種可能結果的易變與無常,無論一個人對周遭環境事物的反應,產生的印象、觀點、觀念與行為、行動,都是來自我們本身,來自我們的心智、心識和心念,這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源於身語意種下的種子,植入的心理銘印。古老佛教「金剛經」的智慧藝術就在於把心理銘印,轉化成你的優勢,只要你了解銘印運作的方式,就能達到將銘印轉作優勢的目的。行為以及宇宙中的一切事務,都存在於我們的觀感意識之中,任何佈施之人,確實創造了善業,積聚了福德,任何精進思惟修行之人,則創造了更徫大的無限善業,累積了更多的福德,而這些福德僅僅存在於我們的觀感意識之中,每一件事都是中性的,這些善業與惡業留存在造業者的意識之中,未來將產生善果的業力果報。「金剛經」指出能夠遵循維護,正確解說,教授這部經典的人,將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要對這部經典遵循維護,意指要將這部經典的教授,謹記於心或背熟記住,手中握住一部「金剛經」,大聲朗讀經文,正確地為人解說,正確地解釋清楚經文的含意,正確地教授他人,正確地教授經文的含意,這是最重要的一部份。
我們所遭遇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中性的」或「空性的」,無論我們從事件中獲得令人愉悅或令人厭惡的感受,那感受並非來自事件本身。更確切地說,那些感受來自我們本身,而且非我們所能控制。心理銘印的奥秘即在於此。
當我們行善或作惡時的行為,心理銘印透過直覺植入於心,心理銘印植入於心的強弱深淺程度,依各種不同的因素而定,包括我們的動機,情緒的強弱,我們自身行為的執著程度,我們採取行動的對象的背景情境和環境,以及其特殊的人格特質。心理銘印如何左右我們對周遭事物的認知,根據佛教的古老經典,心的錄影機或攝影機在一彈指之間,可以記錄大約六十五個分離不連續的影像或銘印,銘印進入潛意識中,在潛意識中停留,並於心智緣起生滅的每一個剎那之間一再地重現,因此使我們把原本分隔的影像,誤以為是連續的影像。如同自然界的種子一般,種子被植入心中之後,會呈指數般不斷成長。心理心念銘印被植入心中,其強度是隨時間呈指數增加,西藏古老智慧心智心識的種子,其成長增殖的速度和強度,和橡樹的種子的發育、生長、成長、增長一樣呈指數增加增強。
西藏人稱為「堪延千波」的概念,即獲得利益的大潛能和招致損我的大風險同時兼具之意。我們之於他人所做的行為即使再微不足道再無心,都會在我們的心中採下子,待種子成熟開化之間,原本微不足道的行為己經長成巨大的經驗感受。那些種子如何成熟開結果呢?其中運作的規則為何?
我們的心智如同一個巨大容量的容器,可以容納成千上萬個,心理銘印,這些銘印,像在心智的機場跑等待起飛的飛機一般。當銘印的飛機起飛的時候,也就是說位於潛意識的印記到達了意識層面,無論當下我們正在從事何種行為,它都影響左右甚至決定我們的整個觀感。
銘印如何開花成熟?有四個規則影響過去的銘印如何在心中開花成熟,從而左右你看待事物的方式:
(1)經由銘印所生成的感受,必須與銘印的內容相符。
(2)銘印停留在潛意識的時候,它的強度持續地增強直到它茁壯成熟迫使我們經一些好的或壞的感受。
(3)從來沒有任何感受的存在,除非引發感受的銘印己經先植入心中。
(4)一旦銘印被植入於心,它必產生一種感受,沒有一個銘印是白白不起任何作用的。
負面的行為只能導致負面的結果,正面的行為只能導致正面的結果,行為經由身口意植入於心,所生成的感受必須與銘印的內容相符,這樣才能導致經驗的結果。行為植入於心智中,變成銘印,生成感受,導致經驗結果。
行為────> 植入於心────>銘印────>感受────>經驗
即使是十分微小幾乎出自無心的行為,都能在未來引發巨大的經驗感受,我們所經歷的每一種感受,都是由先前的銘印所引發出來的,我們周遭的每一件人事物,甚至我們自己的思想,都起源於從潛意識升至意識層面的銘印作用,使我們意識到人事物的發生。一旦銘印被植入於心,必定導致一種感受。如何善用自性之潛能,是獲致事業成功,人生圓滿的最重要規則,如果我們了解銘印使我們對原本「中性的」、「空性的」世界產生錯誤的觀感,那麼我們所造的業,即使微不足道,也將導致巨大的後果。
自覺的創造
一個人如果仔細了解銘印,如何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那麼我們就能夠自覺地創造一個圓滿的人生,一個完美無瑕的世界。我們越是瞭解銘印作用的過程,那麼植入心中的種子,即使是無足輕重的行為(身)語言(語)思想(意)的種子-愈圓滿有力,改變我們周遭世界與內心世界的效力也越強大。

業力和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真義

業力和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真義
古老的西藏智慧,人類所有的努力,包括商業活動,都是為了富裕自己的生命,達到自我內在與外在的豐盈,經常保持身心靈的健康享受豐盈富裕,擴大豐盈富裕的生命效益與效能。古老佛教義理教導內聖外俗的生活的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賺錢。第二個原則是我們應該能夠享用金錢。第三個原則是一個人應該能在最後回顧自己的事業時,告訴自己這些年來的經營是有意義的要用乾淨誠實的方法賺錢,清楚了解錢的源頭,才能取之不盡,用健康的態度看待擁有金錢財富的事實,將賺錢變成修行的一部分,保持身心靈的健康創造財富享用財富,人生都會有個盡頭,回顧自己的人生事業經營,留下有意義的永恆典範。
當和尚遇到鑽石
麥可˙羅區格西揭示致富之道是智慧的來處,是稱為「尊貴能斷的金剛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這是一本遠古的典籍,源自於慈悲之道的教法,是依本教導圓滿智慧的經典,一本充滿佛教智慧的古老經典「金剛經」。麥可引用「金剛經」及邱尼來喜得拉普喇嘛「通往自在之道上的陽光」,說明如何運用代表萬物潛能的金剛奧妙智慧,獲致事業及生命的成功。
鑽石是宇宙中最堅硬的物質,金剛就是鑽石,萬物潛能似金剛,純鑽最接近完全透明的物質,這就是完全純淨事物的本質。成功的潛能,充斥於我們週遭的人事物中,我們卻經常看不見,「金剛經」的目的,就是教我們看見這份成功潛能的方法,看見萬物生命成功潛能,如能駕馭得當,便會獲致個人與事業成功的源頭。萬物最高本質終極自性,終極真實,無物不具,萬物的潛能是潛藏在任何物質裡的能量,我們要用心體會思考,才能明白萬事潛能絕對終極自性,要用心靈的眼光,才能親眼直接目睹,這需要修練甚深禪定。事物運作的秘密,獲致成功的祕密都很深奧,要用心體會思考理解,用心靈的眼睛去看,才能親眼目睹,眾生眾緣合和而生的終極潛能。
金剛經所言含有萬物運行法則,是世上稀有珍貴的智慧,這部經典教導人們,找到眾生受苦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出離世間才能夠學習如何服務眾生,我們必須服務眾生,為了服務眾生,我們必須置身於滾滾紅塵之中,這些都是從自信,智慧慈悲中發出的言語,讓人們得以在生命中受用,教生命有了意義。
創新與效率是一種生活方式,商業更需要創新和效率,商人深思熟慮,精力充沛為人仔細,具有深刻的洞見,若非如此便無法在商場上生存,最偉大的商業,家具有最深刻的內在能力,可望真正的具有邏輯的精神生活,他們要求方法以及清晰可見的結果,他們知道世俗能給予甚麼,也知道他不能給予甚麼,金剛經的智慧,可以利益眾生,對於從商也大有利益,它是為商人量身訂做的方便法門,使用古老佛教智慧,經營人生,經營事業,達成現代生活的目標。
「金剛經」所謂的「空」是萬物潛在的無限的可能,是圓滿智慧,是獲致成就成功的秘訣,圓滿智慧是萬物潛能的關鍵。相同行動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空」的含意是萬物潛能的境界,所有的事務都有利有弊,有好有壞,是好是壞,全憑個人觀點,諸法皆空,法意指事物,萬事萬物皆空幻不實,不斷變異改變,但是萬事、萬物皆具無限潛能,皆有無限可能。這是事物不變不易之理。面對變異、改變、挑戰,只要無有恐懼,必能做出抉擇,掌握機會,獲致成功。
改變change-──>挑戰challenge──>抉擇choice──>機會chance
我們行動(身)說話(語)甚或思考(意)的時候,就植入了銘印,也就植入了一顆身語意的種子,我們在我們的心田植入了一顆心念的種子,那顆心念的種子的名字叫做希望、動機,起心動念的動機,是決定銘印深淺、強弱的最重要因素,另外情緒也決定銘印的深淺強弱,行動對象所面臨的環境,情勢、情境也是決定銘印強弱深淺的重大因素。
我們能夠如同蓮花一般,從唯一能夠滋養它的爛泥和垃圾中亭亭而立,我們能夠接受生命中的苦痛與混亂,在苦痛和混亂之中成長茁壯,進而成為稀世珍寶,一個真正智慧慈悲的人。行善作惡的方式也影響了心念心智之銘印的強弱深淺。執著專注、重複學習、練習、習慣等也影響銘印的作用。業即行為,有身的行為、語的行為、意的行為,即身業、語業、意業,每一種行為有善、惡、捨之分,它就是心之銘印,就是身語意的種子,是一切意識、潛意識、無意識、前意識後意識經由眼耳鼻舌身意,接受色聲香味觸法的刺激,在大腦的神經元細胞間的突觸,產生電化學和磁化作用的結果。業力是大腦、身體、心智,起心、動念、造作,大腦身體心智,在時空中運轉、運作、轉化物質、能量、信息,所有心念、行為、行動的總和。
我們看待事務的方法其實源自我們本身,事物的好壞並非源自本身,而源自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源自我們的心智(mind),源自我們的觀感意識。
心的銘印(imprint)即「業」的真實意義,心智、意識、心識的概念,心識、心智的範圍經由推理、記憶、意志、想像、聯想、創造、發明、直覺等媒介,意識已經遠遠穿越了身體和腦的束縛,到達你身處之地之外的另一個處所和空間。把心智看作一塊非常敏感的油灰,它清澈透明不具實體,心智的油灰具有另一個有趣的特質,它紀錄了你生命的最初時刻,直到生命的最終時刻,他的長度包括了過去的生生世世(前意識),以及未來的生生世世(後意識),他的長度隨著時間延展,隨著時空變化而擴展。
學習是一種蓄意植入銘印的過程,我們極少思考心理心智銘印的過程是如何運作,但我們都相信心理、心智、銘印的概念,這些「好」「壞」感受的銘印,銘印有三種不同的植入方式,即身口意的植入方式。無論何時何地當反應誘發大腦神經元間的突觸,產生結構功能和變化這些信息傳至神經元的細胞核和腺粒體的DNA中,激活DNA轉錄成RAN再轉譯成胜肽、蛋白質,將信息轉化成電化,電磁的能量的形式,最後以胜肽、蛋白質等物質的形式存放於突觸中形成記憶,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內顯性的記憶、外顥性的記憶等,信息以物質的行式貯存形成記憶,記憶不斷的存放提起,喚回形成經驗,經驗不斷地重複行動作為,行為實行等匯集成習慣,經驗習慣,行為以神經迴路,神經模式神經形式,存在於大腦的各個不同的區域,腦中的神經元細胞間的聯結接觸就愈綿密,接觸點愈多,接觸點上的生化接受器愈多愈密,其接觸聯結的強度愈強,它的作用愈快愈大,形成一個正向的回饋迴路,這就是神經可塑性的基礎,過去、現在、當下、未來的所有心智活動,起心、動念、思考、學習、記憶、觀點、觀念、想法、活動、行為、習慣等一切心智活動。心智在時空的環境中,運轉物質、能量、信息的所有結果,都會存入大腦的腦神經元間的細胞突觸當中,形成心智心識的大集合。所有億兆神經細胞的聯結作用,轉化運轉的次數,和己知宇宙中所含的星辰粒子數目相當,所以心智的能量及散發出的信息可以穿越時空,貫穿宇宙真是無窮無盡,無限可能,不可思議,令人驚奇有如魔力一般,一切心智活動,在時空中運轉轉化物質、能量、信息的結果,都會植入大腦心智當中,都會在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合成的八識,八識當中與聲光化電磁能,生物能宇宙能互相再起作用,這一切心智作用活動的結果,所產生的意念、行為、經驗、習慣、行動的總和,大腦身體心智起心動念造作,就是心智的銘印的總和,它們就是業力,它可以物質、能量、信息的形式存在大腦心智之中,但大部都以具有能量的信息存在於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當中,具有能量的信息是有活力的是會起強力作用的,同時具有信息的能量是有方向的有目標的,所以它會牽引我們的能量和物質,往信息所指揮的方向轉化運轉,運行運作,永遠在無窮的宇宙時空中起作用,這就是業力的作用,業力是宇宙中作用力最強的一種含有信息的能量,也是具能量的信息,所以它也服膺宇宙運行的所有法則,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物理法則與定律,以及宇宙運行法則中最普遍的法則之一的因緣果法則,因緣果報法則,簡化為因果法則,也就是因緣果報,由業力所主宰,有果必有因和緣,有因可以不一定有果,可以以永恆不變的狀態存在著,有因如果沒有緣起作用,則不一定會有果,相同的因會因因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緣起作用,因此會產生不同的果的可能,因此緣起作用,會產生不同的果的可能,因此佛教金剛經的古老智慧,強調緣起緣滅,眾生乃因緣和合而成,乃業力的緣起作用所致。
每一種事物都蘊含了無限潛能,一種成就各種可能結果的易變與無常,無論一個人對周遭環境事物的反應,產生的印象、觀點、觀念與行為、行動,都是來自我們本身,來自我們的心智、心識和心念,這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源於身語意種下的種子,植入的心理銘印。古老佛教「金剛經」的智慧藝術就在於把心理銘印,轉化成你的優勢,只要你了解銘印運作的方式,就能達到將銘印轉作優勢的目的。行為以及宇宙中的一切事務,都存在於我們的觀感意識之中,任何佈施之人,確實創造了善業,積聚了福德,任何精進思惟修行之人,則創造了更徫大的無限善業,累積了更多的福德,而這些福德僅僅存在於我們的觀感意識之中,每一件事都是中性的,這些善業與惡業留存在造業者的意識之中,未來將產生善果的業力果報。「金剛經」指出能夠遵循維護,正確解說,教授這部經典的人,將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要對這部經典遵循維護,意指要將這部經典的教授,謹記於心或背熟記住,手中握住一部「金剛經」,大聲朗讀經文,正確地為人解說,正確地解釋清楚經文的含意,正確地教授他人,正確地教授經文的含意,這是最重要的一部份。
我們所遭遇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中性的」或「空性的」,無論我們從事件中獲得令人愉悅或令人厭惡的感受,那感受並非來自事件本身。更確切地說,那些感受來自我們本身,而且非我們所能控制。心理銘印的奥秘即在於此。
當我們行善或作惡時的行為,心理銘印透過直覺植入於心,心理銘印植入於心的強弱深淺程度,依各種不同的因素而定,包括我們的動機,情緒的強弱,我們自身行為的執著程度,我們採取行動的對象的背景情境和環境,以及其特殊的人格特質。心理銘印如何左右我們對周遭事物的認知,根據佛教的古老經典,心的錄影機或攝影機在一彈指之間,可以記錄大約六十五個分離不連續的影像或銘印,銘印進入潛意識中,在潛意識中停留,並於心智緣起生滅的每一個剎那之間一再地重現,因此使我們把原本分隔的影像,誤以為是連續的影像。如同自然界的種子一般,種子被植入心中之後,會呈指數般不斷成長。心理心念銘印被植入心中,其強度是隨時間呈指數增加,西藏古老智慧心智心識的種子,其成長增殖的速度和強度,和橡樹的種子的發育、生長、成長、增長一樣呈指數增加增強。
西藏人稱為「堪延千波」的概念,即獲得利益的大潛能和招致損我的大風險同時兼具之意。我們之於他人所做的行為即使再微不足道再無心,都會在我們的心中採下子,待種子成熟開化之間,原本微不足道的行為己經長成巨大的經驗感受。那些種子如何成熟開結果呢?其中運作的規則為何?
我們的心智如同一個巨大容量的容器,可以容納成千上萬個,心理銘印,這些銘印,像在心智的機場跑等待起飛的飛機一般。當銘印的飛機起飛的時候,也就是說位於潛意識的印記到達了意識層面,無論當下我們正在從事何種行為,它都影響左右甚至決定我們的整個觀感。
銘印如何開花成熟?有四個規則影響過去的銘印如何在心中開花成熟,從而左右你看待事物的方式:
(1)經由銘印所生成的感受,必須與銘印的內容相符。
(2)銘印停留在潛意識的時候,它的強度持續地增強直到它茁壯成熟迫使我們經一些好的或壞的感受。
(3)從來沒有任何感受的存在,除非引發感受的銘印己經先植入心中。
(4)一旦銘印被植入於心,它必產生一種感受,沒有一個銘印是白白不起任何作用的。
負面的行為只能導致負面的結果,正面的行為只能導致正面的結果,行為經由身口意植入於心,所生成的感受必須與銘印的內容相符,這樣才能導致經驗的結果。行為植入於心智中,變成銘印,生成感受,導致經驗結果。
行為────> 植入於心────>銘印────>感受────>經驗
即使是十分微小幾乎出自無心的行為,都能在未來引發巨大的經驗感受,我們所經歷的每一種感受,都是由先前的銘印所引發出來的,我們周遭的每一件人事物,甚至我們自己的思想,都起源於從潛意識升至意識層面的銘印作用,使我們意識到人事物的發生。一旦銘印被植入於心,必定導致一種感受。如何善用自性之潛能,是獲致事業成功,人生圓滿的最重要規則,如果我們了解銘印使我們對原本「中性的」、「空性的」世界產生錯誤的觀感,那麼我們所造的業,即使微不足道,也將導致巨大的後果。
自覺的創造
一個人如果仔細了解銘印,如何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那麼我們就能夠自覺地創造一個圓滿的人生,一個完美無瑕的世界。我們越是瞭解銘印作用的過程,那麼植入心中的種子,即使是無足輕重的行為(身)語言(語)思想(意)的種子-愈圓滿有力,改變我們周遭世界與內心世界的效力也越強大。

當科學家闡明解開生命組織的秘密,瞭解生物過程的時間的和時空的動力學(temporal and spatiotemporal dynamics),被認為是創造一個相一致的完全統合整合的生物的圖像的重要的関鑑。

當科學家闡明解開生命組織的秘密,瞭解生物過程的時間的和時空的動力學(temporal and spatiotemporal dynamics),被認為是創造一個相一致的完全統合整合的生物的圖像的重要的関鑑。
生物系統是開放的熱力動力系統(open thermodynamics),它是一種永久的流動狀態,持續地與它所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互相交換。
生物系統(biological system)是一個由高度的非線性度(nonlinearity)的分子隨機相互作用(random molecular interaction)所形成的巨大網絡而來的複雜的組織。
在適當的條件下結合開放性(openness)和非線性度(nonlinearity)兩種特性,使複雜的生物系統(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顯示它的突現性(emergency)和自組織的特性(self-organization)。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曰:

道德經曰: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原文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欲 ,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同 ,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故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相 形 , 高 下 相 傾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焉 而 不辭 , 生 而 不 有 , 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弗 居 。 夫 惟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第 三 章 不 尚 賢 , 使 民 不 爭 ; 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為 盜 ; 不 見 可 欲 , 使 心 不 亂 。 是 以 聖 人 之 治, 虛 其 心 , 實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強 其 骨 。 常 使 民 無 知 無 欲 , 使 夫 知 者 不 敢 為 也 。 為 無 為 , 則 無不 治 。
 

第 四 章 道 沖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淵 兮 似 萬 物 之 宗 。 挫 其 銳 , 解 其 紛 , 和 其 光 , 同 其 塵 。 湛 兮 其 若 存, 吾 不 知 誰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 聖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 天 地 之 間 , 其 猶 橐 籥 乎 ? 虛 而 不屈 , 動 而 愈 出 。 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根 。 綿 綿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第 七 章 天 長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長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長 生 。 是 以 聖 人 後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無 私 耶 ? 故 能 成 其 私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 處 眾 人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矣 。 居 善 地 , 心 善 淵 , 與 善 仁 , 言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動 善 時 。 夫 惟 不 爭 , 故 無 尤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銳 之 , 不 可 長 保 。 金 玉 滿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貴 而 驕 , 自 遺 其咎 。 功 成 名 遂 ,退 天 之 道 。
 

第 十 章 載 營 魄 抱 一 , 能 無 離 乎 ? 專 氣 致 柔 , 能 如 嬰 兒 乎 ? 滌 除 玄 覽 , 能 無 疵 乎 ? 愛 民 治 國 , 能無 為 乎 ? 天 門 開 闔 , 能 無 雌 乎 ? 明 白 四 達 , 能 無 知 乎 ? 生 之 畜 之 、 生 而 不 有 , 為 而 不 恃 , 長而 不 宰 , 是 謂 玄 德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輻 共 一 轂 , 當 其 無 , 有 車 之 用 。 埏 埴 以 為 器 , 當 其 無 , 有 器 之 用 。 鑿 戶 牖 以 為 室 ,當 其 無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為 利 , 無 之 以 為 用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聾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馳 騁 田 獵 令 人 心 發 狂 , 難 得 之 貨 令 人 行妨 。 是 以 聖 人 為 腹 不 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十 三 章 寵 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 。 何 謂 寵 辱 若 驚 ? 寵 , 為 下 得 之 若 驚 , 失 之 若 驚 , 是 謂 寵 辱 若 驚。 何 謂 貴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為 吾 有 身 , 及 吾 無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貴 以 身 為 天 下 者, 則 可 以 寄 於 天 下 ; 愛 以 身 為 天 下 者 , 乃 可 以 託 於 天 下 。
 

第 十 四 章 視 之 不 見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 歸 於 無 物 。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象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後 。 執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名 道 紀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士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 夫 惟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猶 兮若 畏 四 鄰 , 儼 兮 其 若 客 , 渙 兮 若 冰 之 將 釋 , 孰 兮 其 若 樸 , 曠 兮 其 若 谷 , 渾 兮 其 若 濁 。 孰 能 濁以 澄 靜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久 動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不 欲 盈 , 夫 惟 不 盈 , 故 能 敝 不 新 成 。
 

第 十 六 章 致 虛 極 , 守 靜 篤 , 萬 物 並 作 , 吾 以 觀 其 復 。 夫 物 芸 芸 , 各 歸 其 根 。 歸 根 曰 靜 , 靜 曰 復 命。 復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王 , 王 乃 天 , 天 乃 道 ,道 乃 久 。 沒 身 不 殆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下 知 有 之 。 其 次 , 親 而 譽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有 不 信 焉 。 猶 兮 其 貴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謂 我 自 然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 國 家 昏 亂 , 有 忠 臣 。
 

第 十 九 章 絕 聖 棄 智 , 民 利 百 倍 ; 絕 仁 棄 義 , 民 復 孝 慈 ; 絕 巧 棄 利 , 盜 賊 無 有 。 此 三 者 , 以 為 文 不足 , 故 令 有 所 屬 , 見 素 抱 樸 , 少 私 寡 欲 。
 

第 二 十 章 絕 學 無 憂 。 唯 之 與 阿 , 相 去 幾 何 ? 善 之 與 惡 , 相 去 何 若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畏 畏 。 荒 兮 其未 央 哉 ! 眾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登 春 臺 。 我 獨 泊 兮 其 未 兆 , 若 嬰 兒 之 未 孩 , 乘 乘 兮 若 無 所歸 。 眾 人 皆 有 餘 , 而 我 獨 若 遺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沌 沌 兮 ! 俗 人 昭 昭 , 我 獨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我 獨 悶 悶 。 忽 兮 其 若 晦 , 寂 兮 似 無 所 止 。 眾 人 皆 有 以 , 我 獨 頑 且 鄙 。 我 獨 異 於 人 , 而 貴 求食 於 母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唯 道 是 從 。 道 之 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古 及 今 , 其 名 不 去 , 以 閱 眾 甫 。 吾 何 以 知 眾 甫 之然 哉 ? 以 此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則 全 , 枉 則 直 , 窪 則 盈 , 弊 則 新 , 少 則 得 , 多 則 惑 , 是 以 聖 人 抱 一 , 為 天 下 式 。 不 自見 故 明 , 不 自 伐 故 彰 , 不 自 是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故 長 。 夫 惟 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 古 之 所謂 曲 則 全 者 , 豈 虛 言 哉 ! 誠 全 而 歸 之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飄 風 不 終 朝 , 驟 雨 不 終 日 。 孰 為 此 者 ? 天 地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況 於 人 乎 ?故 從 事 於 道 者 , 道 者 同 於 道 , 德 者 同 於 德 , 失 者 同 於 失 。 同 於 道 者 , 道 亦 樂 得 之 ; 同 於 德 者, 德 亦 樂 得 之 ; 同 於 失 者 , 失 亦 樂 得 之 。 信 不 足 , 焉 有 不信 焉 。
 

第 二 十 四 章 跂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見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無 功 , 自 矜 者 不 長 。 其 在 道 也, 曰 餘 食 贅 行 。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也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獨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為 天 下 母 。 吾 不 知 其名 , 字 之 曰 道 ,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遠 。 遠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王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王 處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為 輕 根 , 靜 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終 日 行 不 離 輜 重 ; 雖 有 榮 觀 , 燕 處 超 然 。 奈 何 以 萬 乘 之主 , 而 身 輕 天 下 ? 輕 則 失 臣 , 躁 則 失 君 。
 

第 二 十 七 章 善 行 , 無 轍 跡 ; 善 言 , 無 瑕 謫 ; 善 計 , 不 用 籌 策 ; 善 閉 , 無 關 鍵 而 不 可 開 ; 善 結 , 無 繩約 而 不 可 解 。 是 以 聖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無 棄 人 ; 常 善 救 物 , 故 無 棄 物 , 是 謂 襲 明 。 故 善 人 , 不善 人 之 師 ; 不 善 人 , 善 人 之 資 。 不 貴 其 師 , 不 愛 其 資 , 雖 智 大 迷 。 是 謂 要 妙 。
 

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為 天 下 谿 。 為 天 下 谿 , 常 德 不 離 , 復 歸 於 嬰 兒 。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為天 下 式 。 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復 歸 於 無 極 。 知 其 榮 , 守 其 辱 , 為 天 下 谷 。 為 天 下 谷 , 常 德乃 足 , 復 歸 於 朴 。 朴 散 則 為 器 , 聖 人 用 之 則 為 官 長 。 故 大 制 不 割 。
 

第 二 十 九 章 將 欲 取 天 下 而 為 之 , 吾 見 其 不 得 已 。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為 也 。 為 者 敗 之 , 執 者 失 之 。 凡 物或 行 或 隨 , 或 呴 或 吹 , 或 強 或 羸 , 或 載 或 隳 。 是 以 聖 人 去 甚 。 去 奢 、 去 泰 。
 

第 三 十 章 以 道 佐 人 主 者 , 不 以 兵 強 天 下 , 其 事 好 還 。 師 之 所 處 , 荊 棘 生 焉 。 大 軍 之 後 , 必 有 凶 年。 故 善 者 果 而 已 矣 , 不 敢 以 取 強 。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驕 , 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強。 物 壯 則 老 , 是 謂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第 三 十 一 章 夫 佳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 是 以 君 子 居 則 貴 左 , 用 兵 則 貴 右 。 兵者 ,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為 上 , 勝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樂 殺 人 也。 夫 樂 殺 人 者 , 不 可 得 志 於 天 下 矣 。 故 吉 事 尚 左 , 凶 事 尚 右 。 是 以 偏 將 軍 處 左 , 上 將 軍 處 右, 以 喪 禮 處 之 。 殺 人 眾 多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戰 勝 , 以 喪 禮 處 之 。
 

第 三 十 二 章 道 常 無 名 。 朴 雖 小 , 天 下 不 敢 臣 。 候 王 若 能 守 , 萬 物 將 自 賓 。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人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始 制 有 名 ; 名 亦 既 有 , 夫 亦 將 知 止 ; 知 止 所 以 不 殆 。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由 川 谷之 於 江 海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勝 人 者 有 力 , 自 勝 者 強 。 知 足 者 富 , 強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死 而 不 亡 者 壽 。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汎 兮 , 其 可 左 右 。 萬 物 視 之 以 生 而 不 不 辭 , 功 成 不 名 有 。 衣 被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 常 無欲 , 可 名 於 小 ; 萬 物 歸 焉 而 不 為 主 , 可 名 於 大 。 是 以 聖 人 終 不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第 三 十 五 章 執 大 象 , 天 下 往 ;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 樂 與 餌 , 過 客 止 。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無 味 , 視 之 不可 見 , 聽 之 不 可 聞 , 用 之 不 可 既 。
 

第 三 十 六 章 將 欲  之 , 必 固 張 之 ; 將 欲 弱 之 , 必 固 強 之 ; 將 欲 廢 之 , 必 固 興 之 ; 將 欲 奪 之 , 必 固 與之 。 是 謂 微 明 , 柔 勝 剛 弱 勝 強 。 魚 不 可 脫 於 淵 , 國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侯 王 若 能 守 , 萬 物 將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將 鎮 之 以 無 名 之 樸 ; 無 名之 樸 , 亦 將 不 欲 ; 不 欲 以 靜 , 天 下 將 自 正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無 德 。 上 德 無 為 而 無 以 為 , 下 德 為 之 而 有 以 為。 上 仁 為 之 而 無 以 為 。 上 義 為 之 而 有 以 為 。 上 禮 為 之 而 莫 之 應 , 則 攘 臂 而 仍 之 。 故 失 道 而 後德 , 失 德 而 後 仁 , 失 仁 而 後 義 , 失 義 而 後 禮 。 夫 禮 者 , 忠 信 之 薄 而 亂 之 首 也 ; 前 識 者 , 道 之華 而 愚 之 始 也 。 是 以 大 丈 夫 處 其 厚 , 不 處 其 薄 ; 居 其 實 , 不 居 其 華 。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靈 , 神 得 一 以 寧 , 谷 得 一 以 盈 , 萬 物 得 一 以 生 , 侯王 得 一 以 為 天 下 貞 , 其 致 之 一 也 。 天 無 以 清 , 將 恐 裂 , 地 無 以 寧 , 將 恐 發 ; 神 無 以 靈 , 將 恐歇 ; 谷 無 以 盈 , 將 恐 竭 ; 萬 物 無 以 生 。 將 恐 滅 ; 侯 王 無 以 貞 貴 高 , 將 恐 蹙 。 故 貴 以 賤 為 本 ,高 以 下 為 基 。 侯 王 自 謂 孤 、 寡 不 榖 。 此 其 以 賤 為 本 也 ? 非 乎 ? 故 致 數 車 無 車 。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落 落 如 石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聞 道 , 勸 而 行 之 ;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為 道 。 故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 進 道 若 退 , 夷 道 若 類 , 上 德 若 谷 , 大 白 若 辱 , 廣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質 直 若 渝 , 大 方 無 隅 , 大 器 晚 成 , 大 音 聲 希 , 大 象 無 形 。 夫 惟 道 , 善 貸 且 成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萬 物 。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沖 氣 以 為 和 。 人 之 所 惡 , 孤 、寡 、 不 榖 , 而 王 公 以 為 稱 。 故 物 , 或 損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損 。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強 梁 者不 得 其 死 , 吾 將 以 為 教 父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 無 有 入 於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與 身 孰 親 ? 身 與 貨 孰 多 ? 得 與 亡 孰 病 ? 是 故 甚 愛 必 大 費 , 多 藏 必 厚 亡 。 知 足 不 辱 , 知止 不 殆 , 可 以 長 久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敝 ; 大 盈 若 沖 , 其 用 不 窮 。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辯 若 訥 。 躁 勝 寒, 靜 勝 熱 , 清 靜 為 天 下 正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卻 走 以 糞 ; 天 下 無 道 , 戎 馬 生 於 郊 。 罪 莫 大 於 可 欲 ,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於 欲 得 。 故 知 之 足 , 常 足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戶 , 知 天 下 ; 不 窺 牖 , 見 天 道 。 其 出 彌 遠 , 其 知 彌 少 。 是 以 聖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見 而名 , 不 為 而 成 。
 
第 四 十 八 章 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 損 之 又 損 , 以 至 於 無 為 ;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矣 。 故 取 天 下 者 , 常 以 無事 ; 及 其 有 事 , 足 以 取 天 下 。
 

第 四 十 九 章 聖 人 無 常 心 , 以 百 姓 心 為 心 。 善 者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矣 , 信 者 吾 信 之 , 不信 者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矣 。 聖 人 在 天 下 惵 惵 , 為 天 下 渾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聖 人 皆 孩 之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生 之 徒 十 有 三 ; 死 之 徒 十 有 三 , 民 之 生 , 動 之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夫 何 故 ? 以其 生 生 之 厚 。 蓋 聞 善 攝 生 者 , 陸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軍 不 被 甲 兵 ; 兕 無 所 投 其 角 , 虎 無 所 措 其 爪, 兵 無 所 容 其 刃 。 夫 何 故 ? 以 其 無 死 地 。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勢 成 之 。 是 以 萬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貴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貴 , 夫 莫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道 生 之 德 畜 之 , 長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養 之 復 之 ; 生 而 不 有 , 為 而 不 恃 ,長 而 不 宰 , 是 謂 玄 德 。
 

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 以 為 天 下 母 。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 既 知 其 子 , 復 守 其 母 , 沒 身 不 殆 。 塞 其 兌, 閉 其 門 , 終 身 不 勤 。 開 其 兌 , 濟 其 事 , 終 身 不 救 。 見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強 。 用 其 光 , 復 歸 其明 , 無 遺 身 殃 , 是 謂 襲 常 。
 

第 五 十 三 章 使 我 介 然 有 知 , 行 於 大 道 , 惟 施 是 畏 。 大 道 甚 夷 , 而 民 好 徑 。 朝 甚 除 田 甚 蕪 , 倉 甚 虛 ,服 文 綵 , 帶 利 劍 , 厭 飲 食 , 財 貨 有 餘 , 是 謂 盜 竿 。 非 道 也 哉 !
 

第 五 十 四 章 善 建 者 不 拔 , 善 抱 者 不 脫 , 子 孫 祭 祀 不 輟 。 修 之 於 身 , 其 德 乃 真 ; 修 之 於 家 , 其 德 乃 餘; 修 之 於 鄉 , 其 德 乃 長 ; 修 之 於 國 , 其 德 乃 豐 ; 修 之 於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 故 以 身 觀 身 , 以 家觀 家 , 以 鄉 觀 鄉 , 以 國 觀 國 ; 以 天 下 觀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天 下 之 然 哉 以 此 。
 

第 五 十 五 章 含 德 之 厚 , 比 於 赤 子 。 毒 蟲 不 螫 , 猛 獸 不 據 , 攫 鷙 不 博 。 骨 弱 筋 柔 而 握 固 。 未 知 牝 牡 之合 而 全 作 , 精 之 至 也 ; 終 日 號 而 嗌 不 嗄 , 和 之 至 也 。 知 和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益 生 日 祥 , 心 使氣 曰 強 , 物 壯 則 老 , 是 謂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第 五 十 六 章 知 者 不 言 , 言 者 不 知 。 塞 其 兌 , 閉 其 門 , 挫 其 銳 , 解 其 紛 , 和 其 光 , 同 其 塵 , 是 謂 玄 同。 不 可 得 而 親 , 不 可 得 而 疏 ; 不 可 得 而 利 , 不 可 得 而 害 ; 不 可 得 而 貴 , 不 可 得 而 賤 。 故 為 天下 貴 。
 

第 五 十 七 章 以 正 治 國 , 以 奇 用 兵 , 無 事 取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其 然 乎 ? 以 此 : 天 下 多 忌 諱 , 而 民 彌 貧 ;民 多 利 器 , 國 家 滋 昏 ; 民 多 技 巧 , 奇 物 滋 起 ; 法 令 滋 彰 , 盜 賊 多 有 。 故 聖 人 云 : 我 無 為 而 民自 化 , 我 好 靜 而 民 自 正 , 我 無 事 而 民 自 富 , 我 無 欲 而 民 自 朴 。
 

第 五 十 八 章 其 政 悶 悶 , 其 民 醇 醇 ;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 禍 兮 福 所 倚 , 福 兮 禍 所 伏 。 孰 知 其 極 ? 其無 正 耶 。 正 復 為 奇 , 善 復 為 妖 民 之 迷 , 其 日 固 久 。 是 以 聖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劌 , 直 而 不 肆光 而 不 耀 。
 

第 五 十 九 章 治 人 事 天 莫 如 嗇 。 夫 惟 嗇 , 是 謂 早 服 。 早 服 謂 之 重 積 德 , 重 積 德 則 無 不 克 , 無 不 克 則 莫知 其 極 , 莫 知 其 極 , 可 以 有 國 。 有 國 之 母 , 可 以 長 久 。 是 謂 深 根 固 蒂 , 長 生 久 視 之 道 。
 

第 六 十 章 治 大 國 若 烹 小 鮮 。 以 道 天下 , 其 鬼 不 神 。 非 其 鬼 不 神 , 其 神 不 傷 人 ; 非 其 神 不 傷 人 , 聖 人 亦 不 傷 人 。 夫 兩 不 相 傷 , 故德 交 歸 焉 。
 

第 六 十 一 章 大 國 者 下 流 。 天 下 之 交 , 天 下 之 牝 。 牝 常 以 靜 勝 牡 , 以 靜 為 下 。 故 大 國 以 下 小 國 , 則 取小 國 ; 小 國 以 下 大 國 , 則 取 大 國 。 故 或 下 以 取 , 或 下 而 取 。 大 國 大 過 欲 兼 畜 人 , 小 國 小 過 欲入 事 人 , 夫 兩 者 各 得 其 所 欲 , 故 大 者 宜 為 下 。
 

第 六 十 二 章 道 者 萬 物 之 奧 , 善 人 之 寶 , 不 善 人 之 所 保 。 美 言 可 以 巿 , 尊 行 可 以 加 人 。 人 之 不 善 何 棄之 有 ! 故 立 天 子 , 置 三 公 , 雖 有 拱 璧 以 先 駟 馬 , 不 如 坐 進 此 道 。 古 之 所 以 貴 此 道 者 何 也 ? 不曰 求 以 得 , 有 罪 以 免 邪 ? 故 為 天 下 貴 。
 

第 六 十 三 章 為 無 為 , 事 無 事 , 味 無 味 。 大 小 多 少 , 報 怨 以 德 。 圖 難 于 其 易 , 為 大 于 其 細 。 天 下 難 事必 作 于 易 , 天 下 大 事 必 作 于 細 , 是 以 聖 人 終 不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夫 輕 諾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難 , 是 以 聖 人 猶 難 之 。 故 終 無 難 。
 

第 六 十 四 章 其 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 謀 , 其 脆 易 破 , 其 微 易 散 。 為 之 干 未 有 , 治 之 于 未 亂 。 合 抱 之 木 ,生 于 毫 末 ; 九 層 之 臺 起 于 累 土 ; 千 里 之 行 , 始 于 足 下 。 為 者 敗 之 , 執 者 失 之 。 聖 人 無 為 , 故無 敗 ; 無 執 , 故 無 失 。 民 之 徒 事 , 常 于 幾 成 而 敗 之 。 慎 終 如 始 , 則 無 敗 事 。 是 以 聖 人 欲 不 欲, 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學 不 學 , 復 眾 人 之 所 過 。 以 輔 萬 物 之 自 然 , 而 不 敢 為 。
 

第 六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將 以 愚 之 。 民 之 難 , 治 以 其 智 多 。 以 智 治 國 , 國 之 賊 ; 不 以智 治 國 , 國 之 福 。 知 此 兩 者 , 亦 楷 式 。 能 知 楷 式 , 是 謂 玄 德 。 玄 德 深 矣 , 遠 矣 , 與 物 反 矣 ,乃 至 于 大 順 。
 

第 六 十 六 章 江 海 所 以 能 為 百 谷 王 者 , 以 其 善 下 之 , 故 能 為 百 谷 王 。 是 以 聖 人 欲 上 人 , 必 以 言 下 之 ;欲 先 人 , 必 以 身 後 之 。 是 以 聖 人 處 上 而 人 不 重 , 處 前 而 人 不 害 , 是 以 天 下 樂 推 而 不 厭 。 以 其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
 

第 六 十 七 章 天 下 皆 謂 我 大 , 似 不 肖 。 夫 惟 大 , 故 似 不 肖 。 若 肖 , 久 矣 其 細 也 夫 。 我 有 三 寶 , 持 而 寶之 。 一 曰 慈 , 二 曰 儉 , 三 曰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慈 , 故 能 勇 ; 儉 , 故 能 廣 ;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故 能成 器 長 。 今 捨 慈 且 勇 , 捨 儉 且 廣 , 捨 其 後 且 先 , 死 矣 ! 夫 慈 , 以 戰 則 勝 , 以 守 則 固 , 天 將 救之 , 以 慈 衛 之 。
 

第 六 十 八 章 善 為 士 者 不 武 , 善 戰 者 不 怒 , 善 勝 敵 者 不 爭 , 善 用 人 者 為 之 下 是 謂 不 爭 之 德 , 是 謂 用 人之 力 , 是 謂 配 天 古 之 極 。
 
第 六 十 九 章 用 兵 有 言 , 吾 不 敢 為 主 而 為 客 , 不 敢 進 寸 而 退 尺 。 是 謂 行 無 行 , 攘 無 臂 , 仍 無 敵 , 執 無兵 。 禍 莫 大 於 輕 敵 , 輕 敵 幾 喪 吾 寶 。 故 抗 兵 相 加 , 哀 者 勝 矣 。
 

第 七 十 章 吾 言 甚 易 知 易 , 甚 行 , 天 下 莫 能 知 , 莫 能 行 。 言 有 宗 , 事 有 君 。 夫 惟 無 知 , 是 以 不 我 知。 知 我 者 希 , 則 我 者 貴 , 是 以 聖 人 被 褐 懷 玉 。
 
第 七 十 一 章 知 不 知 , 上 ; 不 知 知 , 病 。 夫 惟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聖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第 七 十 二 章 民 不 畏 威 , 威 至 矣 無 狹 其 所 居 , 無 厭 其 所 生 。 夫 惟 不 厭 , 是 以 不 厭 。 是 以 聖 人 自 知 , 不自 見 。 自 愛 , 不 自 貴 。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七 十 三 章 勇 於 敢 則 殺 , 勇 於 不 敢 則 活 。 此 兩 者 , 或 利 或 害 。 天 之 所 惡 , 孰 知 其 故 ? 是 以 聖 人 猶 難之 。 天 之 道 , 不 爭 而 善 勝 , 不 言 而 善 應 , 不 召 而 自 來 , 坦 然 而 善 謀 。 天 綱 恢 恢 , 疏 而 不 漏 。
 

第 七 十 四 章 民 不 畏 死 , 奈 何 以 死 懼 之 ! 若 使 民 常 畏 死 , 而 為 奇 者 吾 得 執 而 殺 之 , 孰 敢 ? 常 有 司 殺 者殺 , 夫 代 司 殺 者 殺 , 是 謂 代 大 匠 斲 。 夫 代 大 匠 斲 者 , 希 有 不 傷 手 矣 。
 

第 七 十 五 章 民 之 饑 , 以 其 上 食 稅 之 多 , 是 以 饑 。 民 之 難 治 , 以 其 上 之 有 為 , 是 以 難 治 。 民 之 輕 死 ,以 其 求 生 之 厚 , 是 以 輕 死 。 夫 惟 無 以 生 為 者 , 是 賢 於 貴 生 。
 

第 七 十 六 章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 其 死 也 堅 強 。 萬 物 草 木 之 生 也 柔 脆 , 其 死 也 枯 槁 。 故 堅 強 者 死 之 徒 , 柔弱 者 生 之 徒 。 是 以 兵 強 則 不 勝 , 木 強 則 共 。 強 大 處 下 , 柔 弱 處 上 。
 
第 七 十 七 章 天 之 道 , 其 猶 張 弓 乎 ! 高 者 抑 之 , 下 者 舉 之 ; 有 餘 者 損 之 , 不 足 者 補 之 。 天 之 道 , 損 有餘 而 補 不 足 。 人 之 道 則 不 然 , 損 不 足 以 奉 有 餘 。 孰 能 有 餘 以 奉 天 下 ? 唯 有 道 者 。 是 以 聖 人 為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不 處 , 其 不 欲 見 賢 耶 。
 

第 七 十 八 章 天 下 柔 弱 莫 過 於 水 , 而 攻 堅 強 者 莫 之 能 勝 , 其 無 以 易 之 。 弱 之 勝 強 , 柔 之 勝 剛 , 天 下 莫不 知 , 莫 能 行 。 故 聖 人 云 , 受 國 之 垢 , 是 謂 社 稷 主 ; 受 國 之 不 祥 , 是 謂 天 下 王 。 正 言 若 反 。
 

第 七 十 九 章和 大 怨 , 必 有 餘 怨 , 安 可 以 為 善 ? 是 以 聖 人 執 左 契 , 而 不 責 於 人 。 有 德 司 契 , 無 德 司 徹。 天 道 無 親 , 常 與 善 人 。
 

第 八 十 章 小 國 寡 民 , 使 有 什 伯 人 之 器 而 不 用 ,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遠 徙 。 雖 有 舟 輿 , 無 所 乘 之 ; 雖 有 甲兵 , 無 所 陳 之 ; 使 民 復 結 繩 而 用 之 。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樂 其 俗 。 鄰 國 相 望 , 雞 犬 之聲 相 聞 , 民 至 老 死 不 相 往 來 。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 善 者 不 辯 , 辯 者 不 善 ;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聖 人 不 積 , 既 以 為人 , 己 愈 有 ; 既 以 與 人 , 己 愈 多 。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聖 人 之 道 , 為 而 不 爭 。

達爾文的進化論說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出物種進化以競爭為原則,人類進化以合作為原則。宇宙,自然,生命在運轉物質能量訊息,在運轉過程中,個體無法永遠獨立存在.個人生命無法單獨存活,萬世萬物都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關連,互相連結,互動戶生,共存並容,互利共生,這樣才能達成動態

達爾文的進化論說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出物種進化以競爭為原則,人類進化以合作為原則。宇宙,自然,生命在運轉物質能量訊息,在運轉過程中,個體無法永遠獨立存在.個人生命無法單獨存活,萬世萬物都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關連,互相連結,互動戶生,共存並容,互利共生,這樣才能達成動態的,穩定的,安全的,平衡的,變化的恆定狀態(Homeostasis),這是進化演化繁榮昌盛的根本。經濟的最終目的是正德利用厚生,一定要透過不斷的學習溝通(Communication)協調(Coordination)合作(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才能達成。自然生態是互利共生,共存共榮的最佳表現,是競合策略的最佳結構,我們要學習自然的智慧(Wisdom of Nature),創造一個符合自然生態的人類生態社群(Eco-community)這樣人類生態社群才能永續發展繁榮進步昌盛,永遠存活,進化。願我們利用競合策略(Co-opetition Strategy),協合競爭策略(Collaborate to Compete Strategy),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脫離『血腥競爭的紅色海洋』及零合遊戲,創造無人競爭的市場空間,進入一望無際的藍色海洋,開創無限的藍色商機。
Collaboration is the key to profitability in the new Economy.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 must be competitive to collaborate and the same time they must collaborate to compete.
Collaboration Quotient (CQ) equation
CQ = IQ x EQ x MQ
IQ is a measure of business-relevant cognition skill. EQ is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Q is a measure of the level of motivation.

過度自信是造成臨床診斷錯誤和臨床處置決定錯誤的最重要的原因。

過度自信是造成臨床診斷錯誤和臨床處置決定錯誤的最重要的原因。
醫師絕可以過度的自信與自負。
生命之道(A way of life)
身為醫師我們更是經常犯錯,我們經常困在浮面觀察所得到的結論當中,那不僅司空見慣而且是致命的;我們也經常掉以輕心,單憑 一兩 次經驗就自以為是,以至於重蹈覆轍。
醫師絕可以過度的自信與自負。
真正圓融的沉穩,絕對少不了豐富的經驗,以及對疾病各個面向的了然於胸。所謂沉穩,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冷靜與專心,是暴風雨中的平靜,是在重大的危急時刻保持清明的判斷,是不動如山、如如不動、心如止水。培養沉穩與寧靜,善處成功與挫折。對疾病知識廣博,掌握狀況,知所應對乃是沉穩的基礎。
面對任何危機時,心靈的怡然自得的「寧靜」是一個醫師最重要的素養。
在任何突發的狀況既不至於動搖其心理平衡,各種可能的變化也成竹在胸,所採取的行動自是篤定有序。
頭要冷,心要熱,手要穩。
對於生命,我們只加一分自己之所能,絕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泰然無愧、泰然無懼、泰然無争、泰然無求。
<以上摘錄自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 生活之道。Oslers ”A way of life”>

對於生命,我們只加一分自己之所能,決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

對於生命,我們只加一分自己之所能,決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
泰然無愧、泰然無懼、泰然無爭。

慢性孤獨會改變基因的活性,孤獨會增加和炎症反應相聯結的基因的活性,孤獨會減少和抗體產生與抗病毒反應相關聯的基因的活性,因此孤獨會導致疾病。

慢性孤獨會改變基因的活性,孤獨會增加和炎症反應相聯結的基因的活性,孤獨會減少和抗體產生與抗病毒反應相關聯的基因的活性,因此孤獨會導致疾病。

精靈效應(numinosum effect )

精靈效應(numinosum effect )
新奇新穎──精靈──神經新生效應(novelty-numinosum-neurogenesis effect,NNNE,3 N EFFECT)
人類意識的主觀的經驗,自由意志的覺知,行為和社會動力學都會調控基因的表現。
新奇新穎──精靈──神經新生效應:
意識高度地激勵狀態,能夠開啓和聚焦在我們每一天創造性的工作的基因的表現、蛋白質合成、神經傳導物質和神經新生以建構創造優質的大腦。
在藝術、文化的儀式、人道、科學中的活動依賴的創造性的經驗和每天生活的頂好的經驗都是新奇新穎──精靈──神經新生效應的表徵。
所有創造、歡喜、幽默、令人振奮的驚奇、敬畏以及精靈的特殊的感覺-魅力、神秘、驚人的經驗都與立即早期的基因表現、行為情況相関的基因表現、活動依賴的基因表現、神經新生、治癒、自我實現相關聯。
基因表現的精神生物學將意識、選擇、文化、人道、藝術、科學、基因表現、神經新生、精神心理治療和治癒等融合在一起。

精靈效應(numinosum effect )

精靈效應(numinosum effect )
• 新奇新穎──精靈──神經新生效應(novelty-numinosum-neurogenesis effect, NNNE, 3 N EFFECT)
• 人類意識的主觀的經驗,自由意志的覺知,行為和社會動力學都會調控基因的表現。
• 新奇新穎──精靈──神經新生效應:
• 意識高度地激勵狀態,能夠開啓和聚焦在我們每一天創造性的工作的基因的表現、蛋白質合成、神經傳導物質和神經新生以建構創造優質的大腦。
• 在藝術、文化的儀式、人道、科學中的活動依賴的創造性的經驗和每天生活的頂好的經驗都是新奇新穎──精靈──神經新生效應的表徵。
• 所有創造、歡喜、幽默、令人振奮的驚奇、敬畏以及精靈的特殊的感覺-魅力、神秘、驚人的經驗都與立即早期的基因表現、行為情況相関的基因表現、活動依賴的基因表現、神經新生、治癒、自我實現相關聯。
• 基因表現的精神生物學將意識、選擇、文化、人道、藝術、科學、基因表現、神經新生、精神心理治療和治癒等融合在一起。

蒲朗克長度和蒲朗克時間:

蒲朗克長度和蒲朗克時間:
蒲朗克長度:1.6 x 10-35 m or about 10-20 times the size of a proton.
蒲朗克時間: 10-43 seconds。
The Planck length: This is the ‘quantum of length’, the smallest measurement of length with any meaning. And roughly equal to 1.6 x 10-35 m or about 10-20 times the size of a proton.
The Planck time is the time it would take a photon travelling at the speed of light to across a distance equal to the Planck length. This is the ‘quantum of time’, the smallest measurement of time that has any meaning, and is equal to 10-43 seconds.

認知科學家能夠想到它,

認知科學家能夠想到它,
納米科學家就能夠製造它,
生物科學家就能夠使用它,
信息科學家就能夠監控它。

認知科學家能夠想到它,納米科學家就能夠製造它,生物科學家就能夠使用它,信息科學家就能夠監控它。

認知科學家能夠想到它,納米科學家就能夠製造它,生物科學家就能夠使用它,信息科學家就能夠監控它。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大禹謨》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大禹謨》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書大禹謨》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大禹謨》
厚生:生計温厚,衣食豐足。
尚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薄輕徭、輕賦稅、不奪農時,令民生計溫厚、衣食豐足,謂之厚生」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著未見氣,太初著氣之始,太始著形之始,太素著質之始。氣與形質合而離曰渾淪
太極為宇宙萬有之本。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四偕段。有太初、太虛、太素、太乙、理氣象數四說,而太極集其大成。
所謂「混沌」,是指萬物都會顯現超乎想像的繁複多樣,只要有些微的條件差異,就會導致令人瞠目結舌的不同結果。

太極為宇宙萬有之本。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四偕段。有太初、太虛、太素、太乙、理氣象數四說,而太極集其大成。

太極為宇宙萬有之本。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四偕段。有太初、太虛、太素、太乙、理氣象數四說,而太極集其大成。

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著未見氣,太初著氣之始,太始著形之始,太素著質之始。氣與形質合而離曰渾淪

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著未見氣,太初著氣之始,太始著形之始,太素著質之始。氣與形質合而離曰渾淪

所謂「混沌」,是指萬物都會顯現超乎想像的繁複多樣,只要有些微的條件差異,就會導致令人瞠目結舌的不同結果。

所謂「混沌」,是指萬物都會顯現超乎想像的繁複多樣,只要有些微的條件差異,就會導致令人瞠目結舌的不同結果。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著未見氣,太初著氣之始,太始著形之始,太素著質之始。氣與形質合而離曰渾淪
太極為宇宙萬有之本。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四偕段。有太初、太虛、太素、太乙、理氣象數四說,而太極集其大成。
所謂「混沌」,是指萬物都會顯現超乎想像的繁複多樣,只要有些微的條件差異,就會導致令人瞠目結舌的不同結果。

複雜企業問題的解決模式:

複雜企業問題的解決模式:
清楚地思考、有效的溝通、深度地瞭解、分享共同願景、統一凝聚的行動。
瞭解一個複雜的系統需要有關系統所有部份的綜合的合成的知識。
複雜問題需要不同的人具有從系統的不同的部份的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管理者、決策者、問題解決者通常被要求去解決處理問題,去處理某些天生就是複雜的、不確定的、棘手的系統問題。要解決處理問題,他們必須從空白表格程式、已經寫好的報告、新的論文、貿易展示、研討會、會議、原因的;因果的交談、個人的觀察等得到的片斷的資料中努力去建立一個系統的心智模式。
預期在每一個管理者的腦中將結合這些資訊成為一個統一一貫的凝聚的準確的世界圖像,並且根據它們做出明智的決策。
視覺模式的最重要的利益是使管理者能夠建立一個統合整合的和具體的可行的精確的問題模式。因此大大地豐富了決策的過程,並且使這些決策的過程根植在目前情況的實際的真實的呈現中。
複雜問題解決的視覺模式:對有興趣的系統提供了一扇窗户,允許群體能夠對下列各項描繪出一個統合整合的面項:
系統的組成單元。
系統的組成單元之間的聯結。
系統的動力學的行為:系統在過去已經如何表現,我們如何預測系統在將來將如何表現。
不可知的部份:有關系統的大部份我們可能維持不確定,藉着從大的方向大的圖像看、從大處着眼、藉着使差異不同的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趨於一致、藉着從我們所確定知道的事物來做三角測量和評估,如此我們便能對問題的領域
建立起一個合理的完整的和準確的圖像。

複雜系統的特性:突發性和間歇性。

複雜系統的特性:突發性和間歇性。
突發性的機制:事件之間時間的分佈,記憶。
大部分複雜系統的動力學是由多數組成單元,例如社會中的個人和細胞中的分子;鬆散地協調的活動所驅動。
Dyadic effect:node sharing common property>distributed randomly
Assortative mixing(相配;相稱,交際;交往)

複雜系統是由許多不相似的單元組成,這些不相似的單元經由多樣性的相互作用連結,組合而成的網絡系統。

複雜系統是由許多不相似的單元組成,這些不相似的單元經由多樣性的相互作用連結,組合而成的網絡系統。

複雜的適應系統的特徵是

複雜的適應系統的特徵是
突現的行為、
自組織的控制、
非線性的方式。

複雜的適應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彈性的網絡。

複雜的適應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彈性的網絡。
複雜的適應系統是由許多相互連結半自動的競爭和協同合作的單元所組成,因此被認為是複雜的。
複雜的適應系統能夠經由初始的經驗學習,並且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能彈性的改變它成員的連結形式。
複雜的適應系統的特徵是突現的行為、自組織的控制、非線性的方式。
複雜的適應系統是為了達到目標和目的,與因應環境變遷而改變它的適應行為。演化進化是複雜的適應系統的適應的行為反應。
生命是一個複雜的適應系統。

複雜問題因為複雜、困難衡量評估和新奇,因此阻止我們獲得我們決策所需所依據的好的重要的硬資料。

複雜問題因為複雜、困難衡量評估和新奇,因此阻止我們獲得我們決策所需所依據的好的重要的硬資料。

複雜問題解決的藝術

複雜問題解決的藝術
複雜問題的特性:
複雜的、困難的、不確定的、令人困惑的、有異議的、引起爭論的、棘手的
複雜的問題、決策、策略、想法、產品、變化。
科學的和科技的問題能夠結合形成一個複雜的問題。
複雜問題的困難和不確定性的來源: 複雜-問題包括許多的差異的、動態的和不獨立的單元元素。評估-要獲得好的量化的資料是困難的並且實際上是不可行的。新奇-有一個正在進化演化的新情況或需要一個創新的設計。
瞭解我們面臨不同種類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適合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和工具和解決科技的問題的方法和工具是相當地不相同。
處理解決複雜問題需要廣範的系統性地思考,需要從大的方向大的前題大的圖像來看清楚。而且狹窄的、精細的、嚴密的科技的細節、詳情能夠適合它。
複雜問題的特性:
沒有確定的問題的界限。
問題是相對地獨一無二的,史無前例的。
不穩定或不可預期的不可預測的問題参數。
多數的實驗是不可能的。
沒有固定的有界限的替代的解決方案。
包括許多不相同的或相衝突的觀點和興趣的多數的股東和投資者。
沒有一個單一的適當的和客觀的可測試的解決方法。
沒有清楚的停止點停損點。

適應是任何有利於種族延續的特性。

適應是任何有利於種族延續的特性。
演化進化是較大的優點利益。
正面的特性如何演化?
美麗=身體的健康和生殖能力。
同情心、感恩、內疚和憤怒=合作。
大腦的重要性
大腦不只決定我們的智力(智商)而且也決定我們的性格、氣質、健康、態度和社會能力(社交能力)。
大腦型塑(設計)我們的行為。
因此假如我們需要一個完美的人生,我們應該要知道如何使用大腦。
大腦的潛能
大腦百分之九十九的能力仍然沒有被開發。大腦有一千億個神經元,一百兆個突觸。我們的大腦透過行為、經驗、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互動),改變它的結構和功能。它整合自然和教養、心智和大腦、基因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大腦神經系統控制和組織一個人適當的與它所處的內在外在環境相互作用,它的功能是動態的、巨大的、廣範的、擴展的。許多人相信它包括思想、覺知、身體的行動、行為以及每一個人主要的精華: 意識和心智。所有的行為是大腦功能的結果。
心智是由大腦神經系統運轉運作所產生的現象。大腦神經系統是被組織來堆積、貯存和處理有関他自己的內外在世界的資訊和知識,為了能適合其生存存活和健康。

學習的六個R

學習的六個R
提醒((REMIND)
矯正(REMEDIATE)
接納(RECEIVE)
重建(RECONSTRUCT)
研究(RESEARCH)
思考(REFLECT)
SIX R OF LEARNING(學習的六個R):
REMIND & REMEDIATE-I KNEW IT.
1.REMIND:GIVE ME A HINT
2.REMEDIATE:GIVE ME PRACTICE
RECEIVE & RECONSTRUCT-YOU KNOW IT.
3.RECEIVE:GIVE ME TRAINING
4.RECONSTRUCT:GIVE ME EDUCATION
RESEARCH & REFLECT-NO ONE KNOWS IT.
5.RESEARCH:WHAT IS THE RIGHT ANSWER?
6.REFLECT:WHAT IS THE RIGHT QUESTION?

樹狀突脊(dendrtic spine)是神經元(neuron)間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和突觸相互作用(synaptic interaction)的位子所在。

樹狀突脊(dendrtic spine)是神經元(neuron)間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和突觸相互作用(synaptic interaction)的位子所在。
樹狀突脊(dendritic spine)是學習記憶經驗的位子所在。

神經元樹狀突脊(dendritic spine)是感知、認知、感覺、意識、學習、記憶、經驗、習慣、思考、思想、聯想、創造、發明的發生位子所在。

神經元樹狀突脊(dendritic spine)是感知、認知、感覺、意識、學習、記憶、經驗、習慣、思考、思想、聯想、創造、發明的發生位子所在。

樹狀突脊(dendritic spine)是感知認知感覺學習記憶經驗習慣思考思想聯想創造發明的位子所在。

樹狀突脊(dendritic spine)是感知認知感覺學習記憶經驗習慣思考思想聯想創造發明的位子所在。

樹狀突脊(dendrtic spine)是神經元(neuron)間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和突觸相互作用(synaptic interaction)的位子所在。

樹狀突脊(dendrtic spine)是神經元(neuron)間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和突觸相互作用(synaptic interaction)的位子所在。
樹狀突脊(dendritic spine)是學習記憶經驗的位子所在。

樹狀突脊(dendritic spine)是感知認知感覺學習記憶經驗習慣思考思想聯想創造發明的位子所在。

樹狀突脊(dendritic spine)是感知認知感覺學習記憶經驗習慣思考思想聯想創造發明的位子所在。

壓力系統指揮大腦和身體對內在和外在環境變動作出適當的反應。

壓力系統指揮大腦和身體對內在和外在環境變動作出適當的反應。

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智慧、喜捨是國家領導人應具備最基本的特質。

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智慧、喜捨是國家領導人應具備最基本的特質。
國家領導人最基本的條件:光明正大。
國家領導人應具備最基本的特質:
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智慧、喜捨。
國家領導最應該堅守的原則:致中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致中和是國家領導最應該堅守的原則。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為政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正德、利用、厚生。
正德、利用、厚生是為政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民意是沛然莫之能禦的量子效應
民意的量子力學量子效應。
民意是天,民意是水。
民意沛然莫之能禦。
民意是一個國家所有人民的大腦、身體、行為、心智與他們所在的內在外在環境相互作用之後,所形成的集體的心智、意識和意志力的總體表現的集合。
民意是一個國家所有人民的大腦、身體、行為、心智與他們所在的內在外在環境相互作用之後,在每一個人的大腦和心智中所形成的集體共振波。
民意是一個國家所有人民的大腦、身體、行為、心智與他們所在的內在外在環境相互作用之後,在每一個人的大腦和心智中造成量子力學的量子共振、量子凝聚、量子疊置、量子糾纏,所形成的集體量子力學效應的總體意識的總集合。
民意是一個國家所有人民的大腦、身體、行為、心智與他們所在的內在外在環境相互作用之後,所形成的集體共識和集體共業,因此形成沛然莫之能禦的集體共識和集體共業的大趨勢。
大勢所趨誰能逆轉,所以面對民意應該抱持的態度是謙卑地敬畏民意,謙卑地尊重民意,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智慧面對沛然莫之能禦的民意。
面對民意應該抱持的態度是:
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智慧、喜捨。

民意是天,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逆天者,敗。順天者,贏。

民意是水,水能載舟,水能覆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光明正大是國家領導人最基本的條件。
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智慧、喜捨是國家領導人應具備最基本的特質。
國家領導人最基本的條件:光明正大。
國家領導人應具備最基本的特質:
謙卑、敬畏、尊重、憐憫、慈悲、智慧、喜捨。
國家領導最應該堅守的原則:致中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致中和是國家領導最應該堅守的原則。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為政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正德、利用、厚生。
正德、利用、厚生是為政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難以理解的中國經濟

難以理解的中國經濟
誰能正確解釋中國的改革和發展 誰就能獲得諾貝爾經濟獎
中國經濟的發展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稱得上是一個奇蹟
中國經濟發展現象是人類歷史上沒有過的經驗
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對世界經濟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中國經濟已經對台灣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它就像經濟黑洞 把台灣的資本都吸引走了

醫療行業的四大特質

醫療行業的四大特質:
1.高貴的傳承
2.渾然一體:目的與方向是放諸四海皆準
3.與時俱進
4.純粹造福
~<醫界的沙文主義>,William Osler